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海的女儿》:一条历经分离、痛苦和冲突的个人成长之旅

时间:12-24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13

《海的女儿》:一条历经分离、痛苦和冲突的个人成长之旅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也叫《人鱼公主》,首次出版于1837年。这部作品流传甚广,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海口礁石上的美人鱼铜像可见一斑。安徒生是丹麦人,他出身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在他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他从小喜欢文学,一生写了很多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却从未娶妻。因为他很自卑,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童话的创作中。虽然他一生未娶,但是在《海的女儿》这部童话作品中,他将自己心中理想女性的想象投射在美人鱼公主的身上,她美丽、善良、勇敢的品质打动了许多人。《童话中的心理学:理解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壹心理 编著,蓝狮子文化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3年10月版。小小的自我最终要冲破无意识,寻求自我的定义人之所以称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意识。而《海的女儿》故事的核心就是小美人鱼有了想从鱼变成人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作为人特有的自觉意识。接着,她走上了一条历经分离、痛苦和冲突的个人成长之旅。在神话故事中,有一类专门讲述人类的起源和世界万物的形成,这就是创世神话。创世之前,世界是无声和沉寂的。同样,创世神话也在表述意识的起源,意识在起源之前也是一种未分化的、根植于无意识的混沌状态。有创世神话就有创世神,东方的创世神话有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里面的创世之神是盘古。故事讲述了在很久以前,宇宙一片混沌。有个叫盘古的人在昏睡了18000年后醒来了,他发现周围一片漆黑,于是拿起一把斧头将天地劈开,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新西兰的一个创世神话中,同样描述了世界曾是一片漆黑,万物的源头是兰奇和巴巴,他们不愿意分开,生养的孩子也不知道光明和黑暗的区别。终于有一天,孩子们厌倦了黑暗中的沉闷,于是他们的儿子塔尼将头埋进母亲巴巴(大地)的怀里,用双脚蹬开父亲兰奇(天空),他四肢发力,无视父母的哭喊和呻吟,用力撕开了天地。从以上创世神话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天地来源于冲突、分离和抗争。在心理分析中,我们会认为意识为火,为阳;无意识为水,为阴。从创世神话中可以看出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很明显,意识诞生的过程是艰辛的。由此可以联想到在临床心理咨询中,无论是哪个学派的咨询师,他们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引导来访者将自己“无意识”的部分更多地“意识化”。这样自己才能主导自己的生活,而不会被无意识裹挟。小美人鱼想变成人,拥有不灭灵魂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愿意承受尾巴被劈开变成双腿的痛苦,可见伴随人的自觉意识诞生的是痛苦,甚至是杀戮。《小美人鱼》(2023)剧照。在心理咨询中,对梦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主观水平,另一个是客观水平。简单来说,主观水平就是将梦中的人物、场景、剧情等都看作是我们内心世界的表达;客观水平就是将梦中发生的一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当然,咨询师在对来访者的梦进行分析时,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切换,综合考察的。如果我们能将童话故事放在主观水平上解读,那么童话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内在的心理剧,故事中的人物、情景、内容等具有我们自己心理的某种属性。在《海的女儿》中,故事一开始说:在海的深处有一个人鱼的王国,那里有6位人鱼公主,人鱼公主们和爸爸还有奶奶一起生活。她们对海以外的世界很是向往,但是奶奶告诉她们,必须要等到她们年满15岁,才能游出海面。在这里,大海象征着无意识,而大海之外的世界象征着意识。如果将小美人鱼看作故事的第一人称,从她的视角看,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代表的都是小美人鱼心中自己的不同人格和所处的不同心理阶段。生活在大海中代表她此刻的心理正处在一个无意识阶段,半人半鱼的身形可以象征她还没有完全成形,进入人类的意识世界。大海像是大地母亲的子宫,这一黑暗幽深的地方是养育我们的地方,同样也是我们成人后要脱离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也可以是埋葬我们的地方。所以,小美人鱼在大海里诞生,从大海里出走,最后幻化成泡沫又回归大海。在这样一个鸿蒙之初就是完美的母亲子宫的地方,我们在享受安全的同时,也担心着被子宫吞噬,失去自我。因此,那个小小的自我最终要冲破无意识,挣脱母亲子宫的束缚,寻求自我的定义。无论身处多么艰难的环境,绝大部分人都有想要成为自己的渴望。我们从下面这个沙盘治疗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对此观点的验证。在一次沙盘治疗中,一位7岁的男孩因为患有心智迟滞和学习障碍来到了沙盘室,他的初始沙盘是这样的:他在靠近自己一边的中心朝下的位置堆了一个大土包,土包上面摆了一朵小花,他说妈妈喜欢花。然后他在这个大土包的左上方又堆了一个小土包,在底下埋了一些水果,上面插了一面小旗。初始沙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它我们可以洞察个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它也会呈现解决问题的潜在机会和线索。这个男孩面临着相对艰难的现实情况,母亲严苛,父亲缺席,在学校还经常被霸凌。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初始沙盘也呈现了那个弱小自我想要再次出生的渴望。大土包象征现实中男孩对母亲的依赖与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压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土包的形状既像乳房,也像代表死亡的坟墓。旁边的小土包代表的是他自己,小土包底下埋藏的水果象征着男孩对于母爱的渴望和自身具有的潜在力量。沙盘左边一般是无意识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个孩子的痛苦还有潜在的力量都还处于无意识当中,等待发掘和探索。旗帜象征的是领域和边界,在这里,代表着孩子对自我身份的渴望和确定。15岁正好是一个脱离了童年期,开始进入青少年期的年龄,是对刚刚萌发的意识进行确定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是“我是谁”,这也是为什么人鱼公主们要等到15岁才可以游出海面。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需要关系的互动和建立来确定和看清“我是谁”,这种关系可以在内心的幻想中建立,也可以在外部的客观现实里建立。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关系出了问题,这样说不夸张,因为我们内在的不整合会导致外在关系的断裂。其他人鱼公主们在15岁时看见了外面世界的山川、夕阳、村庄等,但是她们觉得还是住在海里好,唯独最小的人鱼公主出去后看见了一个人类,一位年轻的王子,而且还深深地爱上了这位王子。这样看来,小美人鱼的姐姐们似乎更愿意待在家里,或是继续待在母亲的子宫里,她们不想拥有独立的个人意识。《小美人鱼》(2023)剧照。而小美人鱼从15岁开始就向往着人类世界,向往着出去和王子相遇。于是她拥有了一双可以独立行走的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美人鱼踏上了英雄的历险旅程。这个悲剧的故事代表了一种彻底的回归大部分童话故事都有一个固定的主线路,那就是在男女主角本来还算平静的日子里,突然灾难降临了,然后他们就踏上了斩怪降魔的艰苦历程,在此历程中总会出现帮助他们的小动物、智慧老人或是仙女,故事的结局大都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中斩怪降魔的主角就是英雄,这段苦难的历程其实就是放大了的我们内心的成长仪式。这种受难是个体成年的考验,经过这样的考验,个体就完成了从婴儿到童年,再到青少年和成年的转变。《荣格心理学关键词》一书中对英雄的解释是:“一个准人类的存在,象征着塑造或掌握了灵魂的观念形式以及力量,体现了人最强大的志向,并揭示了实现志向的理想方式。”可见,成为英雄是不容易的,英雄所要经历的过程往往可以被概括为以下5个阶段:1.被召唤:故事中的小美人鱼急切地想要变成有意识的人类,这是无意识对她的一种召唤,来访者决定做心理咨询疗愈自己,也是无意识对灵魂的一种召唤。 2.启程:指决定是否踏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小美人鱼为了见到心爱的王子,即使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她找到巫婆,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换来了可以启程的双腿,可见她是下定决心要踏上英雄之旅的。再来说来访者,心理咨询中到了这一步,有的来访者可能会犹豫,甚至出现阻抗的情况,这也是心理咨询介于中断和继续之间的一个阶段。 3.探索幻境:这个阶段是痛苦的,小美人鱼千辛万苦地来到了地面,似乎一切都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能经得住考验吗?在心理咨询的这一阶段,咨询师和来访者都要经历移情和反移情的考验,来访者的人格面具会一点点地被揭开,心理阴影和情结会不断涌现,这是“天亮”之前最难熬的一段时期。 4.恩赐:邂逅自性,和真实的自己重新链接。小美人鱼决然的一跳冲破了世俗的枷锁,她自由了。而来访者在这个阶段会和外面的环境和解,会和自己和解,他们的身心会得到相应的自由,会因为意识的扩展体验到对生命的神圣感和敬畏感。 5.回归:小美人鱼重新融入了生育她的大海,这是她的另一种重生。从另一个层面看,这种英雄行为的最终受益者是他人而不是她自己,因为这个故事的流传正说明它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来访者在这个阶段的回归一方面指的是将目光和心思聚集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指的是他们可以回归到社群组织中,适应正常的生活。《海的女儿》看似是一个悲剧,在故事结尾,小美人鱼并没有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变成泡沫回归大海。但是,从更高的层面上讲,这个悲剧的故事也代表了一种彻底的回归,即从母亲的子宫中诞生,最后又复归于母亲的子宫。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我们要么是压抑自己,要么是升华困境的意义。小美人鱼在跳向大海的那一瞬间,她应该既不沮丧也不悲伤,所以在她那里不存在压抑和升华,这就是一种纯粹的回归和此时此刻的合理性。动画电影《小美人鱼》(1989)剧照。这种处于悲剧中的体验大概是所有体验中最激烈也是最包容的了。这种表面上的个体死亡,从深度心理学看,或许是个体在代集体受难。从心理机制来看,这些人被称为“替罪羊”,他们的存在是为了释放和消除集体内在的恐惧、内疚和一些消极情绪的。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无意识中。被当作“替罪羊”的人有三类:第一类是有缺陷的人,他们或许是罪犯,或许是身体有缺陷的人;第二类是失败的人,比如战俘;第三类就是优秀的人。小美人鱼就属于第三类。她是有着最好看的鱼尾和最动听的歌喉的人鱼,可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受苦,将自己漂亮的尾巴变成人类认为好看的双腿,她为了成全王子的幸福愿意牺牲自己,她是集体对女性期望的典型模板。人面临的最大的冲突就是“我想成为的人”和“集体想让我成为的人”之间的不平衡。但是我们骨子里早就有了一种动力机制,那就是个体化原则。这一动力机制会促使我们抓住一切机会,成为那个独特而真实的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自我。小美人鱼的纵身一跃,从个体层面上看,是她撇开了世俗对她的要求和偏见,成了她自己。从集体层面上看,她的死是因为她的优秀足以让她被当作祭品奉献给神明,替集体赎罪。低劣的那类人承载的是集体投射出去的与社会价值观相反的部分,比如失败、软弱这些消极的部分。杰出人物承载的依然是集体投射出去的消极情绪,这是因为杰出人物对集体提出的苛刻的要求激发了集体的嫉妒和报复行为,所以他们得为集体去受难,去死。历史中的一些优秀个体,比如伽利略、哥白尼,在当时均受到了集体对他们的迫害。再比如,一个单位中优秀的人可能会遭到孤立。无论如何,替罪羊们都承载了大众对他们投射的负面情绪,而集体却借助这样的机制,将自己从无意识的消极情绪中解放了出来。所以小美人鱼不仅是她自己的英雄,也是集体的英雄。集体的发展是由杰出的个体带动的,所以优秀个体(英雄)的肩上不仅担负着责任、使命,还担负着牺牲。“完美”的意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中曼陀罗,梵文,意为魔圈。它是宇宙的象征,指一切圆满和完整的聚拢之处。《海的女儿》一开始就说,6位人鱼公主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花园,她们可以随意布置自己的花园。小美人鱼将自己的花园装扮得圆圆的,像一轮太阳,并且只种像太阳一样鲜红的花朵。在这里,花园可以象征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花园布置好的场景就是我们内在心灵的投射,小美人鱼的花园就是一个典型的曼陀罗的形状。那么,作者在描述小美人鱼布置的花园时知道什么是曼陀罗吗?他知道曼陀罗的深层意义吗?我想他不知道,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知道,我们的灵魂知道。电影《小美人鱼》(2023)剧照。让我们来看看曼陀罗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我们的心灵本就完整一体,像一个大圆。这种“完美”的意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中,这种对没有对立的圆满和聚集的倾向一直潜在,默默地引领着我们的人格逐步发展,趋于完整。意识的诞生,让自我拥有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上的艰难。于是,冲突和分裂出现了。而无意识会对意识的单边行为做出补偿,补偿会以症状或梦中意象的形式来提醒我们:心灵最终需要的是整合,意识要去面对和整合无意识的那一面。那么,我们现在接触的神话和童话同样也是集体无意识留给意识的最好的补偿材料。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内在那个曼陀罗一样的大圆在发挥作用,荣格学派称之为“自性化原则”。它代表了“个体化原则”和个体的英雄之旅,个体将在旅程中逐渐成为独特而完整的自己。这样的的过程会出现在我们成长的各个年龄段,小美人鱼是在15岁这样一个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的节点,心灵自然启动了这一过程,并且内心曼陀罗式的意象被呈现了出来。而这个曼陀罗式的花园会给小美人鱼提供来自无意识的补偿,作为心灵稳定和聚拢的核心力量会托住和引导美人鱼。在整个故事中,小美人鱼并没有遇见其他童话会给予英雄帮助的某些动物或是仙女,这些积极、正向的元素其实早已作为原型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知道,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最后能被治愈其实是他们内在的治愈原型在起作用。在沙盘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呈现出曼陀罗意象的沙画,这些象征自性的曼陀罗的出现,恰恰是在补偿来访者内心不平衡带来的恐惧和分裂。来访者的沙画和小美人鱼花园的样子都是来自无意识的投射,无意识在通过曼陀罗给我们输送可整合心灵的力量。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小美人鱼的花园中间还摆放着一个王子的雕像,贯穿故事始终的就是小美人鱼和王子的爱情故事。而作为人,最难的就是男女间的整合。临床咨询中有一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恋爱和婚姻问题而走进了咨询室,从青少年到中年人,甚至还有老年人。我们每个人初始时都是阴阳同体的,一个是外在社会伦理需要我们展现的生物属性的性别,还有一个是潜伏在我们无意识中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性别。在心理学中,女人心中的男性意象叫阿尼姆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化成分。阿尼姆斯身上有女性认为男性所有好的特点,每个女人的阿尼姆斯都不尽相同),男人心中的女性意象叫阿尼玛(男人心灵中女性化的一面,每个人天生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兼有两性特征)。从心理层面来讲,我们需要对这两个性别所代表的阴性力量和阳性力量加以整合,以达到我们人格的完整。如此,我们看见的外在现实的男女结合和婚配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是人类的内在在建立一个阴阳和谐的统一人格。所以童话故事的结尾一般都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海的女儿》的结尾却是王子和别的女人结婚了,小美人鱼独自跳入大海变成了泡沫。这又怎么解释呢?小美人鱼一开始牺牲了自己的尾巴和声音,尾巴象征着人鱼在海里的行动力,声音象征着小美人鱼的话语权。她为了博取人类和王子的喜欢,失去了自己的行动力和话语性。最后,姐姐们给她刀子让她杀死王子,这样她就可以重新回到大海,姐姐们的行为代表了小美人鱼内在阴影部分的力量在拉扯她,让她退行,退回到原始母亲的子宫中,退回到无意识里。动画电影《小美人鱼》(1989)剧照。心理上的退行如果发生在咨询室,那是来访者对咨询师信任的一种体现。如果发生在危急时刻,则是一种防御和退化。小美人鱼顶住了这一诱惑,所以她最后的死亡不是自杀,不是无奈之举,也不是退却,而是她自己的选择,这恰恰说明了她的自我意识和她的阿尼姆斯发挥了作用,也就是她的无意识之间有了象征性的链接,死亡是她内在象征着精神深度和理性的阳性力量的阿尼姆斯做出的决定。那一刻,她成为她自己,她拥有了一个她向往的不灭的灵魂。这一点在童话的结尾处有着精彩的描述:“然后,她跳入了大海。她感觉她的身躯在融化,变为泡沫。这时,太阳从海里升起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小美人鱼并没有感觉到死亡,因为她看见了光明的太阳……”小美人鱼的故事结束了,它似乎是个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悲剧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读:小美人鱼为了追求爱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直到最后死亡。其中一定有作者安徒生本人对爱情和女人的投射,他出身贫寒,一生未娶。他在人世间感受到的艰辛不亚于小美人鱼行走在刀尖上的痛苦。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对小美人鱼进行了投射,她身上那些善良和坚韧的美好品质是人类所向往的。同时,小美人鱼身上奉献和牺牲的品质也代表了集体对女性严苛的要求。在个体层面,只要我们愿意,我们身上的神性就会帮助我们成为自己的英雄或是集体的英雄。本文选自《童话中的心理学:理解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方授权刊发。原文作者/壹心理摘编/何也编辑/张进导语校对/刘军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